Book 1 |认知觉醒(周岭著)

你会不会也遇到以下的情况?

  • 为了帮自己减肥,报了很多健身课程,但总是由于工作繁忙的藉口没有上;
  • 为了可以再帮自己工作更上一层楼,做好项目甚至带团队,买了一堆书,报了一堆课,然而“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”;
  • 为了缓解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糟糕情绪,出去旅游总以为帮自己更好地充电,然而旅游时却无比想念工作的地方,但无比讨厌工作,回来岗位后情况更糟糕;
  • 为了更快更希望自己可以提前退休财务自由,参与蛮多乱七八糟的投资,然而丢掉了自己奉行的规则,喜忧参半……

我全部都踩中了,我困惑着:不知从何时开始,自己成为了一个“缺乏耐心、急于求成、极度焦虑”的人。
在这迷茫的时候,《认知觉醒》给了很多想法和反思,像我这样“积极”地工作生活却一事无成,大概率是行动力不足。

01 |为什么会「行动力不足」?

书里给出了一个结论:清晰力不够,主要体现在目标模糊和能力模糊。
以减肥为例子:

  • 为什么要减肥?为了自己好看?为了身体健康?还是为了什么?
  • 那么减到多少斤才算好看?或者才算身体健康?
  • 怎么定义好看?怎么定义健康?白幼瘦算好看吗?还是有点小胖才算好看?
  • 反过来又问,白幼瘦真的是合理审美标准吗?

所以,就这样的一个“减肥”课题,目标是可以深究的,深究过程里若对各种问题能越辩越明,那么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。有清晰的目标,行动力不就是可以跟上了?
我们可以去学习和践行这样的解决方法,但我们在过程里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模糊,未必能对目标不停地提问并解答,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是认知不足。
所以说,模糊正是困扰之源,同时模糊也是一种常态。 那么如何改善?

书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:

  • 学习知识,消除认知模糊
  • 拆解烦恼,消除情绪模糊
  • 里清外明,消除行动模糊

唯有把知识和情绪做成最坚实的底层支撑,才可以辨明自己的目标和能力,行动力才可以跟得上。

02 |学习知识,消除认知模糊

学习知识的方法论有很多,以下四个内容可以重塑对学习知识的理解,并且利用这样的知识刻意训练。(ps:知识点是有点多,慢慢细看和思考吧)

(1)知识点一:三重大脑

1.三脑核心特点

  • 出现有先后:
  • 最早是本能脑,接着是情绪脑,最后是理智脑。
  • 成熟速度不同:
  • 本能脑:2 岁左右成熟,管基础生存;
  • 情绪脑:12 岁左右成熟,处理情绪;
  • 理智脑:22 岁前后成熟,负责理性思考。
  • 神经元细胞与供血差异大:
  • 本能脑 + 情绪脑:占 8 成神经细胞,掌控力强,离心脏近、供血足;
  • 理智脑:仅占 2 成神经细胞,离心脏远,紧张时易缺血、致大脑空白。
  • 工作模式不一样:
  • 本能脑 + 情绪脑:管潜意识(呼吸、视觉等),反应快、不耗能;
  • 理智脑:管分析决策,反应慢、耗能量。



2.天性与成长方向

  • 天性特点:本能脑爱 “避难趋易”,情绪脑喜 “即时满足”,两者叠加易让人 “急于求成”,这些都是天生的倾向。
  • 成长关键:想要进步,就得靠理智脑带动 —— 克服天性,主动走出舒适圈、学会延迟满足、保持耐心、抵制诱惑。



3.三脑协作逻辑
理智脑、情绪脑、本能脑是 “三位一体”,缺一不可。不用让理智脑 “蛮干”,而是要靠知识提升认知、用策略引导:让情绪脑的行动力、本能脑的运算能力为理智脑服务,让它们 “开开心心干活”,效率才更高。
综上,生活中多数决策本源于本能和情绪,而成长就是用理智脑主导,让三脑协同发力。

(2)知识点二:元认知

“元” 有 “最高级、首要” 的意思,比如国家领导人叫 “国家元首”。对应到 “元认知”,就是最高级的认知能力 —— 能清楚知道自己 “是怎么思考的”。

不过说得直白点,元认知其实就是 “反思”:想想自己刚才的想法、做法到底合不合理。
每个人都有反思能力,但触发时机不一样:

  • 被动反思:只有被人批评、或者没办法了,才会回头想自己的问题。
  • 主动反思:不用等别人说,也没有压力的时候,就会主动检查自己。就像《论语》里说的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每天多次反思自己做事、交友、学习有没有做好。



⠀从 “被动反思” 到 “主动反思”,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转折点。当你能主动跳出自己的视角,像旁观者一样持续检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,就说明你真正开始 “觉醒” 了,也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。
怎么学会主动反思(提升元认知)?

核心是找到能帮自己 “看清思考” 的方法,重点做好三件事:
1. 先搞清楚 “自己在想什么”
做法很简单:一方面多回顾自己经历过的事(比如刚才这件事我为啥这么选),另一方面多学别人的经验、前人的智慧(借鉴别人的思考方式)。
2. 再判断 “这么想对不对、明智吗”
可以用 6 个小方法:

  • 看行动:先搞清楚要做的事 “该做还是不该做”,优先把重要的事做完;
  • 看全局:别陷在细节里,跳出来想 “这件事对整体来说真的重要吗”;
  • 看未来:问问自己 “过段时间再看,这个烦恼还重要吗”,不重要就别纠结,赶紧做有用的事;
  • 看本质:想想自己是不是被本能、情绪带偏了(比如忍不住想发火、想拖延),赶紧用理性拉回自己;
  • 练冥想:帮自己集中注意力,更容易察觉自己的想法;
  • 要反馈:多关注自己做得好的地方,通过正向反馈多练习,慢慢就会越来越熟练。



3. 最后纠正 “不对的想法”,做出更好的选择
关键是 3 个 “保持”:

  • 对当下:做任何事之前,留几秒思考(比如醒来想刷手机、回家想躺平、张嘴想说话的瞬间),先启动理性,想清楚再做;
  • 对全天:每天的日程里,时刻清楚 “下一步该做什么”,别稀里糊涂混时间;
  • 对长远:面对长期目标(比如考学、工作规划),多想想 “这件事对我到底有什么意义”“我为什么想做”,想清楚内在动力,才不容易半途而废。



⠀另外还要记住两点:

  • 别用 “忙” 感动自己:如果没想清楚方向,再饱和的行动也是白忙,对 “模糊的目标、混乱的想法” 零容忍,先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再动手;
  • 控制第一反应:别遇事就本能冲动(比如急着反驳、急着做决定),先停一停,理性思考后再选。



⠀(3)知识点三:深度沉浸的练习

  • 定义明确的目标
  • 明确的目标意思是目标是“可衡量能出结果”。
    • 反例:今天练习钢琴1小时(这目标只关注时长,没有结果可衡量)
    • 正例:连续3次不犯任何错误、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(目标可衡量,有结果可反馈)
  • 练习时极度专注
  • 短时间将100%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,心无杂念,身心合一。如果卡壳了或者想不出答案,就转移注意力,做些不相干的事情,放松脑子。
  • 能获得有效反馈
  • 反馈是进步的关键,找老师指导最好,可以知道哪儿出问题。若无,一是通过与他人交流,看看别人怎么做和听听建议,二是自我反思来获取,“刚才哪步没有做好,为什么做不好?我可以如何修正?”
  • 始终在 “拉伸区” 练习,别待在舒适区
  • 练习不能太轻松,也不能太难到崩溃,要找 “稍微努力就能做到” 的区间,这就是 “拉伸区”。
例如练琴已经熟练掌握3级的曲子,可以跳出3级(舒适区),但不直接练习10级曲子(困难区),换成练4级的曲子(拉伸区)——有点难度,但花时间琢磨,多练几次就可以掌握的。
这样,每天做一点 “跳一跳够得着” 的事,才能不断突破自己。
  • 最后提醒:这些方法需要 “大量练习”
  • 深度沉浸不是天生的能力,哪怕掌握了方法,也得靠一次次实践、反复练,才能慢慢养成习惯,真正做到 “沉浸其中”。



⠀(4)知识点四:深度沉浸的练习

  • 在舒适边缘反复成长
  • 选“稍努力就能完成” 的任务,不做轻松的任务,也不啃太难的事情
  • 深度学习:重输出,求改变
  • 别只囤积知识,要通过实践、分享、写感悟等方式输出,让知识真正改变自己。


    • 知识关联:让知识活起来
  • 找触动自己的知识点;
  • 关联过往经验、生活场景,多问 “还能用到哪”;
  • 把知识用在实际中,解决问题。
  • 构建个人认知体系
  • 分清“公共知识体系”和“为自己服务的认知体系”;
  • 选择自己触动的知识,用自己的话去理解,多应用,不照搬别人的框架。
  • 坚持:轻压力养习惯
  • 用记录方式代替“打卡”,方便复盘;
  • 只设最低学习量(如每天 10 分钟),不设上限,减少压力。
  • 主动反馈
  • 学后出成果(如做演示稿、讲解知识、写作),用输出倒逼输入;
  • 把批评、困难当改进信号,主动自测检查学习效果。
  • 休息
  • 专注需要精力,累了就休息。



⠀03 |拆解烦恼,消除情绪模糊
工作生活成长都会产生很多烦恼,烦恼一多,就容易情绪失控,慢慢演变成焦虑。而焦虑的原因就两条:

  • 1.想同时做很多事
  • 2.还想立即看到结果



⠀说白了,就是“欲望超过了能力”。然而人天生就喜欢急于求成(例如盼着快速成功)、避难趋易(例如少努力就多收获),所以焦虑本是人的天性。
而我们无需自责或愧疚,反而想办法“反着天性来”,重点就是两个:

  • 1.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
  • 2.学会保持耐心,不急于求成



⠀(1)保持耐心
保持耐心是一个反天性的行为,尤其现在“及时行乐”的氛围盛行,想做到「延迟满足」更难。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规律保持耐心,稳住自己的节奏。

  • 利用复利效应:接受前期慢,熬到拐点
  • 复利效应的核心是 “前期增长慢,拐点后飞速涨”。锻炼、学习等长期事都符合这个规律,别因刚开始没明显效果就放弃。要冷静面对前期的 “缓慢积累”,坚持到拐点出现,后续成长会远超预期。



  • 在舒适区边缘反复拉伸
  • 能力永远分布在 “舒适区(轻松)— 拉伸区(稍难)— 困难区(太难)” 之间,想快速成长又不焦虑,就得待在 “拉伸区”。比如会做基础题后,只挑战中档题,不躺平也不硬啃难题,既不会因太易没进步,也不会因太难而放弃,耐心自然更易保持。



  • 利用成长权重对比,紧盯改变量
  • 学习时别只拼 “学习量”(比如一天读 3 本书),重点看 “改变量”—— 学完后有没有思考、有没有行动、有没有让自己发生切实变化。比如读书,哪怕只记住 1 个能让自己改变的观点,也比读完就忘的 “假努力” 强。记住 “少即是多”,聚焦改变量,能避免 “越学越焦虑”。



  • 理解学习平台期,学习是波浪式上升
  • 学习不是 “学多少是多少” 的线性增长,而是 “进步 — 平台 — 再进步” 的波浪式上升。遇到 “努力了却没收获” 的平台期,别气馁,这是在巩固基础。只要持续投入,总有一天会突破平台期,进入新的上升阶段,提前懂这个规律,就能在停滞时稳住耐心。



⠀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四个规律,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者挫折失败时,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。同时因为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,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,预估未来的结果,从而增加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。
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,而是长远目光带来的结果。

(2)重塑自己的情绪力

A、心智带宽
引入一个新概念:心智带宽。
简单来说,将个人的大脑掌管情绪的模块比喻成“马路”,当“马路”足够宽,可以支撑我们思考、做事和自控的能力。如果当“马路”狭窄,那么人就容易失去判断力,不知道哪些内容能上“马路”,做出不明智的选择,或者急于求成没耐心,管不住自己,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。
哪些情况会引发心智带宽(“马路”)变窄?
主要受「稀缺心态」影响,例如,没钱的焦虑、多压力任务等等,人就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这些麻烦上,脑子像“变笨”一样,让“心智的马路”持续变窄,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。
如何保持自己的心智带宽富足?

  • 看清环境再做选择
  • 压力大的时候,别着急做决定,试着 “跳出来” 用第三方视角想想,集中注意力选最理性的方案。
  • 明确目标,少即是多
  • 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,比瞎忙更有用。
  • 管好欲望,不贪多
  • 脑子里的任务、想法太多,就全写下来逐个梳理。别想着同时做几件事,重点是想办法避免 “多头忙”。
  • 稳住情绪再决定
  • 切勿大喜大悲时,做出决定。
  • 有闲余时,自我设限
  • 要是时间多、钱也够,别放任自己 “随心所欲”,主动给生活设点小限制(比如固定时间做事),反而能守住心智带宽。



B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
如果你对某件事产生了坏情绪,最大原因就是你只找到单一的视角就去判断,但世界是多维的。
可以将自己当成一个摄影师,拿着相机观察世界。例如拍苹果,你可以俯拍、仰拍、侧拍等,不同角度拍苹果,苹果有不同的姿态。同理,一个事情都可以找到很多角度,没有绝对的“好”与“坏”。
找到很多个角度后,要找出一个让自己心情变好的角度,找一个更好更舒服的视角。当你面对困难挫折时,你依旧可以找到事情的闪光点,将它放大,忽视其他闹心的地方。
总的来说,尝试在每件事上主动转换视角,并且找到积极乐观的角度。
6 个实用方法,帮你摆脱单一视角

  • 勤移动:多换 “位置” 想
  • 比如用 “局外人视角”—— 假设是朋友遇到这事,你会怎么劝他?
  • 再比如用 “未来视角”—— 过半年再看这件事,还会这么纠结吗?
  • 善学习:借 “高人视角” 看
  • 多读书、多听有经验的人说话,学的东西多了,你看世界的眼光会更开阔,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小事困住。
  • 要开放:听 “别人视角” 说
  • 放下自己的固有想法,客观地和别人聊一聊。多听对方说,不急于反驳、不评判对错,试着从他的角度理解事情;分享时只说自己的感受(比如 “我觉得有点难”),别指责别人、也别教别人怎么做。
  • 寻帮助:借 “他人视角” 补
  • 自己想不通的时候,找信任的人聊聊。别人的看法能帮你填补 “视角盲区”,避免钻牛角尖。
  • 多运动:靠 “身体状态” 转
  • 运动能帮身体分泌多巴胺,这种 “快乐激素” 多了,大脑会更灵活,自然而然就愿意从新角度想问题。
  • 常反思:用 “文字视角” 理
  • 把让你苦恼的事全写下来,像 “复盘作业” 一样梳理一遍:当时发生了什么?我为什么生气?还有别的可能性吗?写着写着,你就容易跳出原来的视角了。



C、游戏心态,主动把握幸福的动机
很多事情本身有困难和压力,但别让这些变成束缚 —— 试着用 “玩游戏” 的心态面对,主动把做事的动机转个方向,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轻松。

  • 例如:
  • 我准备去见领导,但实际上我去和一个懂行的人聊天,说不定还有收获。
  • 我要做繁琐的事情,但实际上我有一个机会化繁为简,搞个小创新。



⠀事情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事情找到乐趣,顺便把它做了。这是一种“动机转移”。
动机转移,就是希望自己自主选择和主动掌控,把动机改成“为自己而做”和“为玩而做”。
为自己为做,让自己变更好
例如写作,并不是为了什么稿酬、流量等外部动机,而是希望为自己的成长而写,为众人的需求而写,为长远的价值而写。让自己从写作里窥探自己,保持大量的输入,坚持输出和成长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为玩而做,把枯燥的事情变成小游戏
遇到重复、无聊的事,别硬扛,而是给它加 “趣味规则”。
例如跑步,每天重复跑,为了变瘦,为了长寿,可是我为了享受,享受过程里能跑多少就多少的快乐,跑多30秒,或者看多50米的风景,把跑步的公里数拆成我可以轻松完成的小块任务,越跑越开心。
其实面对大困难也一样:别盯着 “这么难怎么搞”,而是拆成一个一个小任务。每搞定一个小任务,就像游戏里拿到一颗星,攒着攒着,不知不觉就把大困难解决了 —— 既没压力,还能收获满肚子的成就感。

04|结束语

其实,当你觉得 “不想动”“没头绪” 时,未必是懒,可能只是还没看清问题的根 —— 是情绪绊住了脚,还是能力暂时没跟上。
但不管是哪种,平时多学一点、多懂一点,总能帮你找到破局的办法:用学到的规律理顺思路,用实用的方法论养成习惯,慢慢让理性主导选择,不再被焦虑和迷茫牵着走。
记住,不用急着跟别人比,多关注自己每天的小改变,哪怕只是今天比昨天多尝试了一个新视角、多拆解了一个小任务,都是在向前走。我们一起一步一步来,一切都还来得及,未来只会越来越好!